心房颤动极易导致中风
77岁的吴先生患有心房颤动,一直都服用新型抗凝血药物以预防再次中风。有一天不甚跌倒撞到头部,送急诊经计算机断层检查,确认没有异样后返家,没想到一个月后家属察觉吴先生这几天变得反应迟钝,感觉「笨笨的」,回到门诊接受检查,才发现已经发生硬脑膜下出血导致颅内压力升高,必须紧急手术取出血块。
依据卫十大死因统计显示,脑血管疾病为10大死因的第3位,平均每47分钟就有1人死于脑中风。然而脑中风最可怕的地方不只于此;据统计,因中风送院的患者中,有40%的患者会导致长期卧床或残障、生活无法自理,另外有20%的患者虽然能够自理,却也会留下部分失能的后遗症。医生指出:「大中风发生后,每分钟约有200万个脑细胞死亡,时间流失就是脑的流失,一定会有后遗症,这就是中风最辛苦的地方;有一半左右病人没办法自己走出去,对医疗和家属长期照顾是很大的负担。」
「心房颤动」引发的中风 比其它成因更危险
在中风的高危险族群中,有一群较不为人知、但占全台人口约1%的「心房颤动」患者。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不整,患者因为心房收缩功能异常,导致心房内的血流缓慢,容易凝成血块,提高血管内栓塞的机会;如果血块流到脑部,就可能成为缺血性中风。医生提醒「心房颤动患者的中风机率约一般人的五倍,而它所导致的中风也较恶性、致死率更高,追踪一年约有5成的死亡率。」依据统计,因心房颤动导致中风的个案逐年上升,发生机会也随年龄而增加。
常规药物控制 年长者需谨慎使用
目前心房颤动患者血栓的预防以服用抗凝血药物为主,但心房颤动患者多半合并其他疾病,而传统的抗凝血剂本身有出血及与其它食物、药物交互作用等风险,使用时有诸多顾虑;而新型的抗凝血剂虽已有大幅改善,但仍不是每个人适用,尤其是年纪较大的患者,出血风险更高。以案例中的吴先生为例,「即使原本吃药吃得好好的,看起来很稳定,但他也会越来越老,可能会忘记吃药或吃错药;药物越用越多、交互作用影响也越大。治疗这样的患者时,我们会考虑用不同的方式、更『防呆』的方法帮他解决未来的问题,而不是期望一位自理能力正减退的长辈能够照顾自己。」刘崇祥补充。
从源头根绝威胁 预防也能事半功倍
心房颤动患者预防中风的另一个解决方案是「左心耳封堵术」,从源头解决中风威胁。左心耳是左心房延伸出的囊室,指头一般大、形状像耳朵,是胚胎时期留下来的无用组织;如果把心脏血流想象成河流,左心耳就是特别容易导致泥沙淤积的河湾,也就是心房颤动患者血栓生成之处。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心脏血管系副主任罗秉汉说明「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有90%都是来自左心耳,而且它形成的血块较大、导致的栓塞也更严重;相对地,只要解决左心耳的血栓问题,大概就降低了九成的风险。」
左心耳封堵术与内科心导管手术相同,是用一根导管把封堵器植入左心耳内,堵住不必要的血流进出,降低血栓形成,手术全程出血量少,成功率超过95%,目前全球已有超过55个国家采用,左心耳封堵术俨然成为不适合用药、却又有高中风风险的心房颤动患者另一个选择。
- 上一篇:护唇迷思多 过度去角质恐致嘴唇受伤 2018/10/9
- 下一篇:苹果、餐后喝绿茶消除口臭 2018/9/18